之前看过一个经济模型,说沙漠里有10个人,你是卖水的,这10个人分别有钱1元、2元、3元……10元,你要怎么定价才能保证利益最大化?定1元,10个人买得起,你赚10元。定2元,9个人买得起,你赚18元。定3元,8人买得起,你赚24元。定4元,7人买得起,你赚28元。定5元6人买得起,你赚30元。定6元你也能赚30元,但是你还省了一瓶水呢。但是从定价7元开始,你就只能赚28元了,所以定价6元你收益最大,哪怕这瓶水只值一元。

这就是你赚4000没有盼头的原因,跟你赚多少没关系,跟你处于经济链的阶层有关系。经济规则收割的永远是经济链里的中产阶级。有5元或者6元的人,要倾尽所有来买水,有7元8元的人买完水也所剩无几,有3元4元的人还得借贷才能买得起,有1元2元的人可以去死了,经济规则认为你活着都是浪费资源。只有9元10元的人买完水还有剩余,也就是你说的有盼头的那群人。

看到没,这个阶层分布里,半数以上的人是没有盼头的,因为把你榨干才是经济规则的目的。最理想的经济模型是你赚多少钱花多少钱,甚至得拼命挣钱拼命花钱,经济社会才能蓬勃发展,经济规则可不管你有没有盼头。

都不消费,产业就会瘫痪,失业率就会攀升,存款就会变少,从而更不消费,形成恶性循环。就好比沙漠的例子,如果你定价1元,只能挣10元,收益太低,你可能就去别的地方卖了,这10人全得渴死。私有经济的巨大利益促使生产力的大爆发,让我们摆脱了上一代人穷苦的生活,但也注定了资本割韭菜的属性,让人们陷入了无尽的内卷。

那怎么让人们自愿去卷呢?为了达到 “拼命挣” 和 “拼命花” 两个结果,经济社会开始用成功学和消费主义给人洗脑。你看现在,努力上进几乎成了看一个人品格非常重要的参数,甚至是第一重要的参数,哪怕你温柔善良与人为善,但只要你不想努力,你就会被定义成废物,每个人都在玩命的内卷,玩命的鸡自己,以至于现在精神疾病成了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。而为了让你拼命花,消费主义也没闲着,它总有办法让你相信你有很多东西是必须得买的,就算你低欲望不消费,没关系,婚总得结吧,结婚就得买房吧,房子一笔就能把你收割干净,还能让你背负几十年的债务。至于婚也不结的,那就让全社会不遗余力的来批判你吧,骂到你怕,骂到你怀疑自己的选择是错的从而屈服……而只要你还处在5元6元的经济水平,你永远不可能把所有 “刚需” 产品全部买下来,你说你焦虑不焦虑,老命拼进去了,生活就是达不到自己预期,你的生活有盼头才有鬼呢,这就叫中产阶级陷阱。

上一代人我不怎么了解,但通过看人世间,我觉得他们没有我们这么丧的原因在于,他们没有成功学和消费主义洗脑。10个人都只有1元钱,但水也只卖一元钱,也许卖1.2吧,那就少喝点,也不至于渴死。虽然穷,但大家都穷,就是机关领导也没比你多挣多少。能读书自然好,读不了书去工厂做工也没什么见不得人的,反正大多数人都是工人。生活也没有那么多欲望,没房子就和爹妈一起住,鸡飞狗跳是鸡飞狗跳,但是大家都跳,也觉得是正常现象。甚至结婚就是四大件和三转一响,虽然也是笔不小的开销,但远不像现在的房价一样让人望而却步。

现在的生活哪怕你保持最低温饱线,也远好过上一代人的生活,是因为你生活艰难吗?不,是因为你不甘心,你会被成功学逼死,你会被消费主义诱惑死。不这么生活,你谈不了恋爱,交不到朋友,你会被整个社会唾弃,哪怕你知道不婚不育保平安,可单身的日子你也深陷在自我怀疑中,因为社会从没告诉过你的人生还能有什么其他的意义,甚至你自己都不知道除了挣钱花钱还能干什么。这种精神状态下人怎么可能有盼头,不得抑郁症都算你内心强大了。

经济社会的坑,马克思老爷子那么多年前就看到了,而我们直到现在都还在验证他老人家的思想…